董立斌剛吃過晚飯就接到他妻子蕓從天津打來的電話,董告訴她明天一早就離開北京返回了,兩人呢喃之間甚是甜蜜。( j; T5 v/ s5 H2 D: N' C8 H
" \, e- N; _* T- t/ L 31歲的董興趣廣泛,身上依然散發出青春的活力。上個世紀90年代末,中國的年輕人已對自己的興趣開始選擇,他們不再熱衷於一些喧鬧和從眾的形式,而是追隨個性化的主題。96年冬天,董在一個文學沙龍上結識了同城的蕓,來自對人生的共鳴使兩人一見如故。“她很漂亮,但 ) G8 r ` m+ O我更欣賞她的內涵氣質,我們有共同的興趣。那真是一種意外收穫。”董認為美不因性別相殊而分彼此,它是一個整體至少是相互補充的。在同一時期,董不否認心中一隅存有對男性的渴望,只是這一次女性的陰柔之美被蕓放大,佔據了他對同性的愛慕。“何況同性相愛根本沒有機會呢。”他說。# k- d" P; p4 e; K
4 F0 K7 D6 S4 |+ R8 K Z* M
董自覺墜入蕓的纏綿。像其他男人一樣,經過三年多的戀愛跋涉,董進入到蕓的最深處。家成為兩人選擇的共同歸宿。“我們的感情很深,但這並不是我的全部。我不可能放棄我與生俱來的秘密。”實際上,董在走進婚姻之前,已發現了他心中的秘密。7 S. R) H! m0 ]8 @& i8 T
U k+ ^6 G2 m9 x. A7 Y# x “我很早就覺得我喜歡男人,但我不會選擇和男人生活在一起。”讓董變得這麼堅定的原因是,同性戀在他成長的這個國家充滿尷尬和壓力,他清楚地知道同性戀被打上“有傷風化”標簽後的命運。現在,董願意別人對他使用“雙性戀”這個詞,按照他自己的說法,同性戀佔了這個男人生命比重的大部分。1 b' v; F% N1 I% ]1 ?! ?1 f5 a
/ p8 |9 L; |9 X0 E! D( |' _ “我不覺得背叛了什麼,如果一定要用這個詞,我甚至以為我與太太的婚姻也是背叛,它背叛了生命中的這個大比重。”董希望他的未來出現他早年讀過的《廊橋遺夢》中的機會:那個第三者,那個黃昏,都足以讓他邂逅一段美麗的風景。“我喜歡男人是對生命之美的補充。人一生總是向這個最高境界進發。只是我的目的地看起來與眾人不同。”8 }6 O; y# S' w# A0 r1 t